滑轮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滑轮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传承我们的节日不能只有吃喝玩乐生活365吃喝玩乐资讯生活dd-【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6 06:42:19 阅读: 来源:滑轮厂家

传承“我们的节日”不能只有“吃喝玩乐” 生活365 - 吃喝玩乐 - 资讯生活

“何仙姑”与“红军战士”同龙舟共舞,本土好汉与各国健儿共珠水击浪。刚刚结束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上,你可以见到这样的混搭景象。在这项连续举办21年的国际赛事中,除了竞速比赛外,比赛前后的龙舟竞艳活动,还会载满一船的广绣彩旗、粤剧造型等民俗文化在水上巡游展示。事实上,广州的民间节庆活动保留并传承着浓郁的华夏文明。春节的迎春花市、元宵节的城隍庙会、端午节的龙舟互访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甚至一些在今日中原地区已失传的民俗文化,在广府地区仍然如活化石般存在。在羊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既是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承和弘扬的载体,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虽然广州人仍在坚守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但不得不承认,随着城市商业文化的日益盛行,一些传统习俗被“淡忘”甚至“变味儿”,值得人们深思。据南方都市报联合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对4342名广州受访者进行传统节日调查发现,人们对传统节日及习俗的了解相对缺乏。56.7%的受访者无法选择与节日相应的习俗;八成受访者认为,传统节日味道正在变淡。

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近年来,清明、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已成为法定假日。但每当节日来临,各路商家便以节庆为噱头,争相推出各种“优惠”、“降价”、“团购”吸引眼球,争抢节日消费的蛋糕。对此,岭南文化研究学者饶原生认为,传统文化赋予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引导人们趋向文明的道德价值观。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传统节日的特定仪式和步骤逐渐式微,成为了吃喝消费的节日。他认为这需要有人去“抢救”,“我们的节日”应该回归其本义。

坚守

城中村河涌渐少 龙舟送异地延续藏龙习俗

燃过鞭炮、褪去污泥,从黄埔区双岗村的河涌底下重现眼前的,是一条条被涌水浸得乌亮的龙舟。6月10日是广州石牌村端午节“起龙”的日子,70岁石牌村村民潘浩深特意驱车十余公里,将儿子和孙子两代人都带到“起龙”现场,他说这是为了让晚辈都感受一下端午的传统文化。

随着广州城乡经济的发展,端午等民间节庆习俗越来越得到民间的重视。据广州海事局统计,今年端午期间,全广州共有660艘龙舟,在全市124条村社举办1942舟次的龙舟趁景和比赛活动,龙舟扒仔们顶着烈日,挨个去兄弟村探访。广州龙舟民俗专家潘剑明说,当中有的兄弟村互访日程表,从清朝末年已经定下来,延续百年的“老表”(兄弟村之间的称呼)依旧如约而至。

石牌村,广州最早被城市包围的古村落之一。如今石牌所在的岗顶商圈已成高楼林立的全国电子设备集散地,石牌村世代偎依的母亲河石牌涌也大部分被埋入地下。那么石牌村是如何利用河涌存放龙舟的呢?石牌村村民潘浩深告诉记者,由于石牌涌已部分加盖,石牌村民为了维持端午龙舟活动这一延续千年的节日习俗,同意将龙舟藏到16公里外的黄埔区双岗村。每年就这样驱车一小时到藏龙地,再重新起龙运回去,年复一年。

其实,随着广州城市发展,昔日水网纵横的广州村落,如今不少河涌已被埋入城市底下,包括车陂、石牌、杨箕等城中村。为了延续藏龙的习俗,都将龙舟送往异地埋入河中。在番禺上漖的陈汉慧龙船厂,除了加工制造龙船外,还有代客保管龙舟的业务。

今年82岁的杨箕村李氏宗亲会会长李铭灶说,广州的龙舟是一项非常讲究礼数的传统活动。每个龙船景的主办方,要提前向兄弟村亲自送去请帖,以示隆重。热情的主人家还会邀请客人留在村里吃完龙船饭再走,今年天河区车陂村、白云区鸦岗村更分别席设600围、1300围款待兄弟村的“老表”。石牌村村民池先生笑着对记者说,扒龙船的男人们,平日都是开小车出入,尽管端午节相当酷热,这些车主还是坚持坐在龙舟上暴晒几个小时,在拖船的带动下前往各村“趁景”。

传承

“迎春花市”成名片 开始从广州走向全国

保留传统节日民俗既是一种坚守,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2012年,广州市出台《关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将“广州花城”等六个文化项目列为城市文化名片工程进行打造,明确把“迎春花市”办成赏花买花、品尝美食、观摩表演和新春祈福融为一体的市民嘉年华。

传统的迎春花市只办三天。近几年广州“迎春花市”的举办模式已进行创新包装,从农历腊月廿七一直办到元宵节,同时把“迎春花市”节庆活动范围拓展到全市12个区主要繁华地段和文化景点。春节前后的半个多月,整个广州都会沉浸在花的海洋中。春节期间的羊城,花城广场灯光音乐会、荔枝湾涌水上花市、越秀公园“越秀灯会”、仁威祖庙春节庙会、广府庙会、天河体育中心花市嘉年华、海珠湖“美在花城”游园灯会、云台花园郁金香花展、广州园林博览会等融合时代色彩的花市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年廿九行花街,行过花街先过年。”买个转运风车,摆上两盆年桔,插好桃花,这才是老广过大年。尤其是农历除夕前三天举行的传统花市,十里长廊,繁花似锦,灯火辉煌,一直闹到大年初一凌晨。凯迪数据研究中心进行的“广州传统节日”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行花街(逛花市)是最受广州市民欢迎的节庆民俗活动之一。

作为广州的名片,花市也在走向全国。今年1月,广州花市推介会走进北京、天津、南宁、贵阳、澳门等城市,并邀请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南昌、武汉、长沙、南宁、贵阳、厦门10个城市共10户“友好人家”来穗,与广州10户“花城人家”一起逛花市、过大年。“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品牌已叫响。统计数据显示,春节黄金周国内来穗游客占98%,比重前五位的省份是湖南、河南、湖北、广西、四川。

扬弃

传统节庆习俗改良 广州人做到了又扬又弃

广州人近乎保守地维护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做到了有扬有弃。今年1月,上海市人大代表李韶平在建议修订《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提到,20多年前,广州春节的鞭炮声远比当时的上海响亮,广州风俗更喜欢用鞭炮庆贺节日,但如今广州却是最坚决彻底禁放鞭炮的城市。

广州人不燃放鞭炮不等于放弃传统。记者走访广州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德路专业市场发现,在节庆用品店里,一种电子仿真鞭炮相当热销。采取电子播放鞭炮响声,外形高度仿真的鞭炮,不但能重复使用,而且无烟无屑,环保又美观。

节庆习俗的改良,还不止停放鞭炮。在广州越秀区的六榕寺、五仙观、城隍庙,历史上一直是香火鼎盛的宗教场所。随着《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第二阶段(2013年- 2015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发布,寺庙方和信众都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香烛的燃放。在六榕寺,记者看到信众仅是将未点燃的香烛摆在香案前。而在五仙观,大殿内摆放着一捆免费派发的麦秆,人们双手将一根麦秆高举过头,替代一炷香,向五羊仙人祈福。

无论婚丧嫁娶,按照国人的习俗都要向主人家奉上礼金。有的地方礼金的数额越来越高,出现喝一顿喜酒就花光一个月收入的情况。请柬则被网友笑称为“红色炸弹”,有网友高呼应结束这种“中国式礼金”。曾经在全国张罗过婚礼的婚庆公司经理T racy向记者表示,广州人包的彩礼比较实际,普遍在200-500元之间,集中在200元。传统的广州人还有回礼的习俗,按照亲疏远近按20%-100%返还给宾客,有的直接在收到的红包上折个角就马上还给宾客,给人真诚设宴的感觉。

误区

商业文化盛行

过节方式“千节一面”

近些年来,人们可以过的节日似乎越来越多了。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到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乃至“双11”、“双12”等被商家炒作出来的“节日”,可谓数不胜数。虽然广州人仍在坚守中华传统节日习俗,但不得不承认,随着城市商业文化的日益盛行,一些传统习俗被“淡忘”甚至“变味儿”,值得人们深思。

南都联合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做的传统节日调查显示,人们对传统节日及习俗的了解相对缺乏。超五成的受访者无法选择与节日相应的习俗;对于老广州人中秋节习俗的判断,也只有1/4的人做了正确选择;过半的受访者误将元旦当作我国的传统节日。八成受访者认为,传统节日味道正在变淡,原因主要是过多的商业元素渗入到传统节日中。商业改变了不少居民的生活方式,节日消费取代了家庭团聚,成为了节假日的主要活动。

商业文化盛行之下,“千节一面”的过节方式确实值得反思。近年来,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不少演变为“购物节”、“吃货节”、“情人节”。每当节日来临,各路商家便以节庆为噱头,争相推出各种“优惠”、“降价”、“团购”吸引眼球,争抢节日消费的“蛋糕”。近年来,清明、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已成为法定假日。毫无疑问的是,“吃喝玩乐”并非设立法定假日的初衷。

“如果再不去大力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像重阳、七夕这些传统节日有可能失守。”岭南文化研究学者饶原生曾作为电视节目嘉宾参加过广州市文明办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节目的录制,他发现很多广州人春节的仪式及意义已被淡忘,而清明、重阳、冬至的节日已经将近“失守”,对于部分年轻一代而言,其重要性甚至不及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每个节日都传承着一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守住这些传统节日的精神很有必要”。

回归

应以传统节日为载体

引导人们继承弘扬传统美德

“我们的节日”该怎么过?这是今天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去年国庆黄金周恰巧“遇上”重阳节,网上掀起一片“重阳红”。一份《国庆可以为父母做的7件事》帖子在网上热传:“亲手下厨为父母做一顿饭;跟父母好好聊一次天;陪父母去亲友家转转;换掉家里有安全隐患的东西;带父母去做体检;与父母拍一张全家福;选个安静人少的地方带父母一起旅行。”这份帖子击中了不少网友“心灵柔软之处”。

“孝顺不是嘴上说的,关键是要用心去做。”今年33岁刘玉是广州某所高校的英语教师,有过海外求学的经历,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看到这个帖子后很有感触,决定每年的国庆、重阳带着小孩去为父母做这些事情,这也是对下一代的教化。”在刘玉的英语课堂上,每一个学期都专门安排一节课讲中华传统节日,“外语只是工具,文化才是内涵,传统节日是非常好的文化传播载体”。

近年来,传统节日之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2010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发起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意在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引导人们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在岭南文化研究学者饶原生看来,传统文化赋予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引导人们趋向文明的道德价值观。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传统节日的特定仪式和步骤逐渐式微,成为了吃喝消费的节日。他认为这需要有人去“抢救”,“我们的节日”应该回归其本义。

对话

饶原生(岭南文化研究学者):

传统节日的推广

政府角色不可或缺

南都:有一种说法称广州是南蛮之地,文化沙漠,你对此怎么看?

饶原生:广府民系是历代北方移民与原住民多年融合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不断融汇外来的文化,文化兼容并蓄。说岭南民系是南蛮子孙的说法并无根据,广府文化传承着中华文化最传统的一脉,亦体现着海洋文明影响的先进性一面。

南都:凯迪网近期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及商业元素,冲淡了传统节日的气氛,你怎么看?

饶原生:确实近年来很多商家利用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等情感元素,炒作起不少原本并不流行的节日,这些商业性的节日有大量的商家配合宣传,自然会越来越多人知晓,而传统的节日像春节、清明本身与商业结合的元素不多,也缺乏人们自发地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相对式微在所难免。

南都:对于重塑传统节日氛围,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饶原生:我认为首先要重塑开展传统节庆活动的场所,广州的传统节日其实很丰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有各自群体的节日,如荔湾泮塘地区的北帝诞、黄埔的波罗诞,在粤剧伶人的圈子还曾流行过华光诞等,但是由于这些节庆场所像仁威庙、南海神庙(俗称波罗庙)一度荒废,这些节庆缺乏一个集中开展的场地,慢慢参与的人越来越少了。

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各部门开始重视修复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如2006年扩建南海神庙,2010年修复城隍庙,不出几年就让波罗诞和广府庙会这些传统节日或新民俗成为每年全城关注的大节日。不过政府推进的民俗活动毕竟有局限性,不可能什么节日都大包大揽,更多应该由民间作为发起主体,由政府提供宣传和安全保障等外围服务。像茘湾坑囗生菜会,黄埔长洲岛金花诞等传统节日,政府只提供宣传和保障服务,同样慢慢做起来了。因此传统节日的推广,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

民调

广州过年民俗

逗利是最受民众欢迎

广州人对民俗节庆的看法和感受是怎样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凯迪数据研究中心编制了《广州传统节日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4350份,有效问卷4342份,有效率为99.8%。被调查者主要年龄层为19-48岁之间,本科学历者约占样本总人数的一半。

本次调查发现,在人们过年参与的活动中,广州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岭南特色。逗利是(讨要红包)、观看舞龙舞狮以及行花街(逛花市)成为民众最受欢迎的节庆民俗活动。另外,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也加快了西方节日的流行。调查发现,母亲节、圣诞节、情人节和父亲节等西方节日,成为许多广州人的节日当中以母亲节人气最高。国人自己创造的光棍节也俨然成了一个狂欢节日,其受欢迎程度与中国的重阳节相仿。

不过,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在调查中也看到,西方节日有较高的流行度,属于享乐型的节日。而中国传统节日则意义更为重大,属于精神层面的。因此,更应该强调的是兼容并包,取长补短。

北京塑钢缠绕管

吉林信浓行星减速步进马达

杭州餐厅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