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滑轮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求实创新实现牡丹江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10:32:04 阅读: 来源:滑轮厂家

求实创新 实现牡丹江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牡丹江大鹏新闻网讯 牡丹江这座边境城市,曾经有过辉煌,也曾经有过低迷和消沉。但经历过艰难之后,牡丹江人意识到,要改变面貌,要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营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向远东、向东北亚开放和开发。二是追求人的改变,使全市人民都有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面貌。

在牡丹江采访期间,随处可见带有“求实”、“创新”等字样的标语,“求实、务实、落实”和“创新、创一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不再是坐而论道,不再没完没了地抱怨,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农民,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干着,默默地奉献着。

使记者感触最深的,是牡丹江市的“求实”和“创新”,总是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昔日一排排简陋的棚户房,如今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取代,昔日严重污染的城内河,如今已经变成了美丽的风景带……

“三实”的核心是落实,牡丹江为了保证民生工程按时保质地完成,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督查办。记者在看了几个受督查项目之后,来到了市督查办。

走进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孙丽娟的办公室时,她正在打电话布置工作。

为了保证民生等工程按时保质完成,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督查办,对137个项目进行拉练式的检查。随着“三实两创”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牡丹江市各级干部的执行力获得有效增强。

如今的牡丹江市,各级干部按照市委提出的“效率、标准、细节”的要求,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讲落实、讲执行、讲服务成为各级干部的常态;动脑筋想办法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我们这个部门是在原来督查室改革的基础上,2011年重新整合创建的大督办工作机制。”孙丽娟介绍说,“现在我们是一个主体统筹协调,一个漏斗分解任务,一个渠道跟踪问责,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单一督查的‘小督查’格局,创建了由纪检部门、督查部门、职能部门、新闻媒体等协同作战的大督查新机制。解决了党委系统、政府系统之间重复监督、交叉督查等问题,监督效能较以往大大提高了。”

孙丽娟说:“督查工作说白了就是抓落实,除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各级领导交办事项外,民生工程的落实情况是我们的一大工作重点。我们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站向社会和百姓通报实事进展情况。邀请各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通过媒体公开述职,通过热线为百姓答疑。借助媒体力量向社会公开报道,形成了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媒体监督的合力,一些完成进度不理想的承办部门受到强烈触动,就会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完成目标任务。”

在牡丹江,“12345”市长公开电话,已经成了百姓认可的“爱民热线”。9月底,记者到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采访。

过去在牡丹江,很多部门都有热线电话和服务电话,但市民感到很麻烦,因为遇到某些问题,不知该找哪个部门。为了方便市民,市委市政府将这些热线电话和服务电话合并为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12345)。

记者走进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时,坐在受理平台最前面,正在接听市民电话的女孩叫洪娇,这个80后的小姑娘说起话来慢声细语,解答问题细致、耐心。她告诉记者,一上午她共接了13个电话,对于简单咨询政策的,当场就解释答复。对于需要专业部门解决的,立即转接政府相关部门及单位进行“三方通话”,给他们解答清楚所反映的问题,当场落实。对于无法当时解答清楚、需要进行情况调查后再研究解决的问题,则转交责任单位限期办结,一般在1至3天左右。如果遇到突发性、紧急性的重大问题,上报市领导应急解决。

早在2000年,牡丹江市就设立了市长电话,当时只有两部,接听也仅限于白天工作时间,而市民的诉求常常发生在8小时之外。为了畅通百姓诉求渠道,2009年12月4日,牡丹江整合了全市70多个热线电话、受理平台和150部手机,把157个成员单位连接在一起,成立了“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专门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据统计,市长公开电话开通3年多来,受理市民诉求10多万件,总体办结率达到95%。“市长热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民意,一头连着政情。促进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让公共服务更加贴近民心,解决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牡丹江信访局副局长沙士伟说。

今年是棚户区改造最后一年,牡丹江在这方面做得怎样?记者走进该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一看究竟。

一座刻着“棚改惠民”的石碑,红灰相间的楼体,铁艺路灯,平直洁净的水泥甬道,在健身器材旁锻炼闲聊的老人,生意红火的日杂店。

这里是曙光新城。在124栋四单元201室,记者采访了户主崔军。老崔家的房子不大,一室一厅,40平方米,整洁明亮。“动迁的时候,给了我们家两套房子。我住一套,我老母亲住一套,她那套房子有50多平方米。”老崔介绍说。“这里原来是牡丹江纺织厂,我们都是厂里职工。厂子黄了,被买断收购了。现在单位每个月给我生活补助,并代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市里每月给310块钱生活补贴;小区把物业费给我免了。要不是有棚改的好政策,哪里想过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啊?”对于现在的生活,崔军显得很知足。

崔军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小胡同,胡同尽头就是自己家那间30多平方米的小房。想起从前的老房子,老崔皱了一下眉头:“狭窄的空间,一尺见方的小窗户,夏天闷热、昏暗,冬天阴冷、潮湿。棚户区生炉子、烧炕,如果风向不好或者烟筒管挂霜,就容易倒烟。每年冬天都有因煤烟中毒而死的。”

“ 有了楼房,生活整个变了样!”说起现在的生活,崔军面带喜色,“过去你想进棚户区都进不来,全是大泥道,下雨时更是没个路走。现在出门都是大马路和绿地,看上去心里就敞亮。你不用买煤打煤球了,也不怕出门了;以前可不敢,出门几天,回来水管子就冻裂了。”

崔军说,晚饭后他会下楼溜达溜达。小区里有个步行街,扭大秧歌的、跳舞的、下棋的,都在那里,可热闹了。母亲也住在这个小区,没事就去看看,很方便,而且还有配套的市场和服务设施。“过去哪有这条件呀!”

(责任编辑:王春影)

蓝莓苗

节能汤桶

EPS价格